古树名木是宝贵的物种资源,也是见证历史、研究历史、探索自然奥秘的“活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有人说,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活的自然史诗”。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
去年9月,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部署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明确要切实维护古树名木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公安机关迅速出击,持续保持对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的高压震慑态势,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破获了一批典型案件。
日前,记者采访了广西、贵州等地公安机关,深入了解一批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典型案件侦破的始末——
百年樟木光天化日遭砍伐?警方重拳打击“合法形式”掩盖下的破坏古树名木犯罪
“有人在破坏挂牌的古树!”去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公安局接到线索,立即赶赴莲山镇对案发现场展开勘查。
警方勘查后发现,村中有9株樟木遭到砍伐,其中有8株已挂牌,树龄在140年至500年,属于法律规定的古树。据了解,樟木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广西的古树多生长于深山老林或者林区,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这些造型独特、寓意吉祥的古樟树进行盗伐,从中获利。
“作案人员手段较为隐蔽,犯罪嫌疑人通常具备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调查取证难度较大。”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森林警察总队民警陈宇介绍。
富川县公安局随即立案侦查,及时抓获犯罪嫌疑人赵某、杨某,查获被破坏(砍伐)的樟木树枝原木共计91根、16.678立方米。随后,该案被公安部列为挂牌督办案件。在侦办过程中,针对案件侦办难点,公安机关预先制定好侦查方案,围绕确定主观明知故意、蓄积量鉴定、法律支撑三个难题多点深入研判、缜密侦查,经过大量调查走访,确定案件突破口。
最终,犯罪嫌疑人在强大的法律事实面前,承认了对破坏古树名木的了解和主观明知的犯罪故意。
经查,犯罪嫌疑人赵某获悉龙山村有古樟木的枯枝要剔枝清理,便产生以“修剪古樟木枯枝、排除安全隐患”为由,剪下存活的古樟木新枝进行倒卖非法牟利的念头。随即,赵某找到龙山村村民杨某,二人在未取得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雇请工人对龙山村9株樟木的树枝实施砍伐。
犯罪嫌疑人赵某、杨某为牟取不当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光天化日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林木,其行为涉嫌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去年9月29日,该二人被移送检察机关起诉。
“据统计,广西现有古树名木14万余株。2017年以来,广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管理。”陈宇表示,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广西公安机关深入摸排线索,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伐、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将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遏制在初始阶段。
2600余年“古楠木王”一夜之间惨遭盗伐,多地警方联动打掉两个团伙
“我们村一株有2600余年历史的‘楠木王’被盗割了一大块!”去年农历大年初一,贵州省剑河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局接到群众报警。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勘查。这株位于山顶的金丝楠木树胸径约1.9米,胸围约6米,树东面的树蔸被人锯走一大块,切口还用红布和树枝遮挡。
警方立案侦查后很快作出判断,这是团伙作案,并锁定了5名团伙成员。在贵州省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的统一组织下,各方迅速抽调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整合了多个警种力量,共同参与案件办理。
“此案被公安部列为挂牌督办案件。警方查明,2021年以来,该犯罪团伙共计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0余株,警方查获涉案楠木制品200余块、榉木48块。”贵州省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四级高级警长熊贤成介绍。
公安机关查明,2021年以来,以犯罪嫌疑人张某、陆某等为主要成员的两个犯罪团伙,长期在剑河、台江等地大肆非法采伐、毁坏、收购古大楠木、榉木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出售给犯罪嫌疑人王某等三人,该三人再转手卖给犯罪嫌疑人翁某等。
随后,专案组民警开展抓捕行动,抓获21名犯罪嫌疑人,其后公安机关又陆续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此案中,公安机关共破获刑事案件23起,查明犯罪现场20余处。目前,涉案的32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移送起诉。
“案件的侦破,切实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了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剑河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局局长张强表示。
多地区、跨部门的集群作战,充分展现了公安机关保护生态资源、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坚定决心和雷霆手段,实现了“全链条、全要素、全环节”的体系化打击目标,体现了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的丰硕战果。“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工作措施,对破坏古树名木犯罪保持高压震慑态势,保护古树名木,维护生态安全。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010-58301147 邮箱:hjshengtaixue@163.com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A座20层 邮编:100009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7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