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杂志社官网
  首页 > 城市 > 各地新闻

天津紧握芦竹 “金钥匙”,开启多元价值释放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3-21 15:21:35   来源:中国焦点日报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近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今年工作任务,着重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转型,由此盐碱地改良利用再次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会秘书长周潮洪针对滨海地区盐碱地利用提出极具建设性的建议。她指出,芦竹作为一种适应盐碱地生长的作物,不仅能改善盐碱地生态环境,还能有力推动区域生物质清洁能源发展,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支撑。与此同时,天津正以多倍体芦竹为关键突破口,深度挖掘其多元价值,在生态建设、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等领域迈出坚实步伐,成为一条独具特色、可借鉴的“天津经验”。

上游发力:原种改良引领减污扩绿新路径

为攻克芦竹适应盐碱地这一难题,天津众多企业与高校齐心协力、深耕细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天津瑞恒茂集团表现尤为突出,成功培育出多倍体芦竹 “绿州一号”。这一品种产量远超普通芦竹,能在更为盐渍化的土地环境中茁壮生长,抗逆性极为出色。经检测,其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高达 86% 以上,含碳量大于 46%,如此优质的成分特性,为下游产业的高值化应用筑牢了坚实的转化根基。

在种植环节,芦竹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中心紧跟科技前沿,推动盐碱地改良向资源化、自动化、智慧化加速迈进。中心成员之一瑞恒茂研究院,创新研发的盐碱地六步联合立体改良工艺,集成了先进设备、智能平台以及由废弃物再利用制成的低成本改良材料,结合能源植物芦竹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特性,有效降低改良综合成本,大幅提升种植效率与质量。据相关报告数据显示:运用该技术在滨海盐碱地种植芦竹,第二年亩产干物质可达 1.27 吨(含水率 32%),第三年亩产干物质提升至 3.15 吨(含水率 32%),可确保达产亩产干物质稳定在 4 吨及以上。这不仅显著改善了盐碱地生态环境,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下游拓展:多元应用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芦竹多元化产品在化工、发电、供热、交通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正成为天津绿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发电领域,芦竹替代煤炭进行掺烧,成为降低碳排放的有力举措。国家电投能研院在百万千瓦机组上的成功实践表明,芦竹掺烧比例可达 25%,且燃烧过程稳定,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为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行方案。在供热领域,芦竹生物质燃料正崭露头角,成为未来可持续热源的优先选择。它不仅环保无污染,燃烧过程几乎不产生硫、磷等污染物,还能为企业节约 10% 以上的蒸汽成本。

交通领域同样迎来了生物质发展的契机,芦竹经深加工制成的绿色甲醇、乙醇、航煤等,为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大动力,更为航空业燃料绿色化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从生物制造方面,芦竹化工更是开启了材料创新新篇章。它能够替代传统粮食秸秆制造生物基塑料、纺织品、地膜等,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有效解决 “白色污染” 环保问题。

当下,天津市环境治理业商会正积极发挥纽带作用,汇聚高校、协会、企业等各方力量,全力推进天津盐碱地改良种植芦竹实现双碳的产业链搭建,将芦竹种植作为实现生态价值高值转化的关键抓手,既破解了能源难题,又切实改善了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的良性互动。正如环境治理业商会会长林洪新所言:“芦竹不仅是绿色燃料的重要来源,更是我们实现能源转型和生态保护的关键纽带。”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力奔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建设“芦竹矿山”将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宝贵的 “天津经验”,为探索天津建设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氢基能源基地树立全国典范。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盐碱地 , 多倍体芦竹 , 绿色低碳 , 天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热门排行

最新发布

阅读推荐

精彩图片

  • “全球优顶特产业网APP”亮相链博会
  • 北京通州:每年为上万只水鸟提供越冬栖息地
  • 江西加速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北京隆重召开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问题专家论证会
  • 全国各地通往我国最北省份旅游专列超百列
  • “双碳”愿景下生态地质调查与生态修复高级研修班在济南举办
  • 北京出台水生态区域补偿政策!有水河长度、流动性等纳入考核指标
  • 辽宁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分类施策 确保覆盖全面精准有效
  • 陕西省“云上水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圆满收官
  • 吉林奋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精彩专题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010-58301147 邮箱:hjshengtaixue@163.com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A座20层 邮编:100009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7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