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通讯员 辛泰
“右玉70多年的生态文明实践,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为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日前,在2024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暨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颁奖典礼上,山西省右玉县申报的“70多年治沙造林与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荣获“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右玉县委书记马占文发表获奖感言。
作为2024年全球唯一获得该奖项“杰出成就类”的县域,右玉是如何做到的?马占文坦言,秘诀在于接力。
▲图为占地6万亩的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这是一片从无到有、由右玉人亲手种出来的森林。辛泰摄
以绿为底 代代接力绘蓝图
山西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仅有残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积达76%。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提起70年前右玉的生态环境状况,马占文说,当时国际环境专家把右玉列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建议举县搬迁。
大面积的沙化土地伴随持续不断的风,带来的是每年平均每亩地6立方米到7立方米流失的地表土。面对恶劣的生态条件,右玉把植树治沙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49年,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来到右玉,他和县长江永济一致认为,“人要在右玉生存,就得先让树在这里扎根”,于是开始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植树。
“在右玉,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这句话在当地广为流传。
为了提高树木存活率,人们先要挑着河泥盖在沙土上,之后再进行栽种。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头水泉村党支部书记王明花参与了右玉县最初的植树造林计划。她回忆,在右玉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黄沙洼,第一年种下了9万多棵树苗,可到了第二年春,树苗就被一场持续9天9夜的大风连根拔起。
“一次不行就再种一次,一年不行就来年再种。现在看到的每一棵树,至少都是经过五六次补栽才种成的。”王明花说。
为了求生存、谋发展,70多年来,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作为改善人民生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工程来抓。右玉县坚持规划引领,一任接着一任干,五年一个整体规划、每年一个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代代接力下,右玉县成功实现了“让局部绿起来”“把风沙锁起来”“把窟窿补起来”“把三松引进来”直至让“山川遍地靓起来”等阶段性目标,右玉也从最初的不毛之地转变为塞上绿洲。
数据显示,目前右玉县林地面积近170万亩,林木绿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0.3%提高到57%。右玉县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减少60%,全县水土保持率达73.6%,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图为右玉县锡瓦塔内霍海滩。刘彩峰摄
借绿生金 铺就生态“富民路”
走进当下的右玉县,只见漫山遍野的沙棘果挂满枝头,颗颗饱满、汁水丰盈,农民不时穿梭在沙棘林中采摘沙棘。
“作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沙棘是右玉县的‘大功臣’,它不仅为农户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径,还具有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右玉县林业局局长沈强告诉记者。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右玉走上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沈强介绍,近年来右玉县大力推进以沙棘为主、其他鲜干果为辅的特色经济林建设,改造低产低效沙棘林12.5万亩,全县沙棘林总面积达到28.5万亩,年采摘沙棘果8000多吨,发展沙棘加工、销售企业12家,产值达3亿元以上。不仅如此,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成为右玉发展文旅康养的“底气”。今年夏天,山西省内多所高校相聚右玉,一场森林康养暨沙滩排球的比赛,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右玉这个晋北小城。
在右玉,长城、古堡、山梁、沟壑、森林、浅溪,景景联动、景景相依,进一步为当地群众打开致富新思路。对此,右玉县李达窑乡马头山村村民李云生深有体会,他从2002年开始,他用16年时间植树300万棵。“生态环境好了,我又做起了生态养殖,养牛、养羊,效益好时一年有20多万元收入。”李云生在自家承包的林地内指着一个水塘说:“我一直计划着做生态旅游生意,那是我之前规划的一个垂钓项目。”
近年来,右玉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通过高效整合资源,紧扣休闲度假、自然康养、森林氧吧等业态,打造了系列森林康养休闲基地,形成了三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在着力打造生态循环的“绿肺”和“氧吧”的同时,持续提升生态家底对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
数据统计,今年1至9月,右玉县旅游人数达454.8万人次,同比增长9.06%,旅游收入29.2亿元。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010-58301147 邮箱:hjshengtaixue@163.com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A座20层 邮编:100009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7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