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吉林大地田畴似锦、稻花飘香、硕果盈枝。在这处处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时候,第二个“吉林生态日”(每年的9月26日)到来,吉林省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步伐铿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民喜庆丰收。
一年来,全省上下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制度“3+1”体系,构建“1+N”行动体系,累计出台9个系列行动方案和9份重要文件,启动实施27个省级重大项目和211个地方重点工程。
一系列方案的出台、一个个重大工程的启动、一项项制度体系的建立,支撑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更加坚实,吉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更加稳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后劲更加充足。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呈现喜人态势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碳达峰,以“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为主攻方向,促进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结构调整,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工业领域“推陈出新”。近年来,吉林省相继启动实施以一汽红旗新能源工程、吉化120万吨乙烯系列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动工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的方向转变。现有工业体系也加快转型升级,重点行业持续开展全流程绿色化改造,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项目66个,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达到142个。
一汽集团全面提高汽车工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2021年建成投产的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年产能20万辆,产值达600亿元。绿色标准车间的生产线自动化率、焊装生产线自动化率、智能网联覆盖率分别达到71.4%、100%、90%。
能源领域“风光无限”。吉林省借助风光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是代表之作,目前已有1242万千瓦装机并网发电。“山水蓄能三峡”工程是推动绿电消纳和稳定供给的务实之举,全省已建成17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项目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三一通榆零碳产业园建成投产,全省风电产业链日趋完备。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建设全力推进,力争到2025年,建成1个千亿元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蛟河抽水蓄能电站是吉林省新能源领域又一重点项目,目前已经启动建设,总投资69.7亿元,总装机规模120万千瓦。项目将在产生绿色经济价值、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交运领域“添新增绿”。近年来,吉林省全面实施绿色公路建设工程,推动长春都市圈西环线等高速公路落实绿色公路建设要求,鼓励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让有条件的农村协同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绿色出行“续航工程”,累计建设专用、公用充电桩5160个,换电站47座。全省交通发展进入“快车道”。
“旗E春城、旗动吉林”行动是吉林省大力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的鲜明举措。目前,各地共投用红旗电动出租车、网约车8572辆。大街小巷风驰电掣的绿牌红旗轿车已成为吉林省各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绿色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吉林省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两山”转化,打出“山水牌”、走稳“生态路”、吃上“绿色饭”。
生态创建全域式推进。吉林省坚持“提质、扩面、增量”,全域推动生态创建工作,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18个县(市、区)被评为省级生态县,在生态强省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创新突破、带动全局的作用。
白山市提出全面建设践行“两山”理论试验区,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开展“两地”“两区”联创,对长白山三大生态经济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2022年,白山市实施建设践行“两山”理论试验区重点项目183个,总投资达512.05亿元,大长白山经济圈的发展未来可期。
农林经济规模化发展。吉林省将发展农林经济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全面启动了“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等重大项目,打造富民强省标志性工程。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07.84亿斤,增长率居全国前十大产粮省前列。全省肉牛产量在2021年580.7万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0.6%,5个县(市)开展了秸秆饲料化利用试点,建设秸秆养畜示范乡村151个,探索推行农牧业循环发展新模式。今年上半年,林下及林特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98.5亿元。
目前,辽源市以百万亩造林工程为载体,打造五大规模化林业产业基地。白山市大力发展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矿产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磐石市建成了目前全国最大的单体灵芝种植园区,全省特色农林产业正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可喜景象。
生态旅游品牌化经营。坐拥“冰天雪地”和“绿水青山”两座金山银山,吉林省着力打响生态旅游品牌,以东、西部旅游“大环线”为纽带,“冰雪”和“避暑休闲”双业并举,努力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领先的生态旅游强省。整合推出四大类83个春季游产品、到吉林“森”呼吸等117个夏秋季产品,以及新雪季“吉”兴玩雪32条精品线路。冰雪、长白山等生态元素已成为吉林省旅游的鲜明标签,享誉海内外。
吉林省还在查干湖上积极探索“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谋划实施环湖种植结构调整等项目23个,还林还湿还草12.2万亩,投放3000万尾鱼苗“以鱼净水”,实现松花江—查干湖—嫩江水体转换。2020年以来,查干湖库区水质保持在Ⅳ类。依湖而建的查干湖生态小镇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吉林省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守护好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肥沃的土地。
“吉林蓝”颜值不断刷新。持续推进燃煤污染治理,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1159台燃煤小锅炉已全部淘汰,全面完成117家燃煤供热企业达标整治。长春、吉林、白山3市成功申报国家北方清洁取暖示范城市,全省清洁取暖率达到81.3%。全省钢铁企业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项目25个,252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完成深度治理。
通过不断努力,2021年全省大气环境质量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94%,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1个百分点。今年1月~8月,全省空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1%,特别是7月、8月两个月,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吉林蓝”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
吉林省2021年开始实施秸秆全域禁烧,对秸秆露天焚烧问题发起“歼灭战”。制定秸秆全域禁烧行动方案,健全五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了秸秆禁烧包保帮扶、巡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去冬今春,全省火点数量同比下降77%,基本实现“零火点”,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吉林省统筹实施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共治”,谋划并推进实施劣Ⅴ类水体治理项目90个,全省68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基本实现长治久清。西部河湖连通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万里绿水长廊正加快建设,“大水网”建设已全面启动,全省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生动画面正逐步变为现实。
吉林省将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当成必须完成好的政治任务,打好辽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系统谋划了四大类195个建设项目。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0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32座,铺设污水管网436公里,东辽河沿岸退耕还林744公里,新增生态保护带6985公顷,建设人工湿地78万平方米,建设源头区水源涵养林8500公顷。辽河流域内好于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到75%,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黑土地沃野千里。为了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吉林省担起保护黑土、维护粮食安全重要责任,出台了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设立了“黑土地保护日”,率先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黑土地作为资源、品牌和门面精心呵护。加强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全省17.84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9.9%。全域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达到94.93%。长春市、吉林市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范围。
吉林省认真总结和推广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今年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到3283万亩,稳居全国前列。如今,“梨树模式”已成为防风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节本增效的综合代名词,黑土地的珍稀地位不断得到实践验证。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白山松水”尽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吉林省将生态安全当作安身立命之本和永续发展之源,全面加强东部“大长白山”生态保护,加大西部盐碱地、沙地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构建“两屏两廊”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提升自然生态功能。吉林省持续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深入开展第三个“十年绿美”行动,上半年共完成造林绿化221.4万亩、公路铁路河流沿线绿化2109公里、村屯绿化1386个。启动实施“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开展“绿盾”专项行动,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治率达到98.99%。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重视并加强,实施了中华秋沙鸭“安居工程”,开展了清山清套清网和候鸟护飞等专项行动。
2021年10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跻身中国首批国家公园。近年来,全省东北虎豹种群数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野生东北虎数量超过60只,分布区域逐渐扩大,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为野生动物种群提供了更好的庇护空间。东北虎豹长啸山林,白鹤翩然起舞,中华秋沙鸭临水照影,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旗舰”物种在吉林省安家。
建设良好城乡环境。积极打造绿意盎然的园林城市,全省有15个市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17个市县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7%、41.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5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154处、“小微绿地”163处。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95%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实现清洁干净目标。截至2021年年底,1493个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治理。环境的改善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认可。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持续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高风险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全省54家重大环境风险源单位已全部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面推广流域应急处置“南阳实践”经验,“一河一策一图”制定响应方案,建立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切实维护流域水环境安全。“十三五”以来,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吉林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强省提供可靠保障。
强化压实各方的责任制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制、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不断密织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网。制定实施《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法》,开展两轮省级督察,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全省已办理损害赔偿案件263件,赔偿金额达1.19亿元。
吉林省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当作政治大考,采取省委常委包地区、省政府领导包部门的“双包保”机制,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立查立改、彻底整改。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118项问题,已整改销号114项,剩余4项长期整改任务正有序推进,群众投诉举报案件结案销号率达99.88%。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正按序时进度推进,群众投诉举报案件结案销号率达92.81%。
构建精准精细的监管制度。全面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制度。全省共发放排污许可证6722张,登记排污企业43920家,全面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已完成126个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和127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组网运行,实现全域重要点位监测全覆盖。冬春季百日攻坚、夏季攻势、秋冬会战、督导帮扶、交叉检查等一整套监管措施已形成长效机制,围绕解决环境治理难题和惩治环境违法行为打出“组合拳”。
健全务实高效的保障制度。吉林省围绕发展绿色金融、创新资金投入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建设生态强省输送丰富养料。出台《关于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措施。对省内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融资保障,省内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各显神通,纷纷推出特色金融产品,“碳排放权质押”“绿融九洲”等产品充分发挥支撑效益。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发行11只绿色债券,累计融资121.3亿元。
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茫茫黑土地,浓浓关东情……
在这片黑色沃土上,吉林省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踔力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力推动生态强省建设,不断擦亮绿色生态底色,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跃升,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的精彩篇章。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010-58301147 邮箱:hjshengtaixue@163.com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A座20层 邮编:100009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7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