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难度大影响,我国碳排放最集中的地区就是城市群,因而城市群也是碳中和的责任区。”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在中国城市论坛(2022)上说道。
方创琳认为,我国已进入城市群快速发育阶段,在对中国和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减碳压力,碳排量增加已成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限制因素。
是不是城市化水平越高,碳排量越多?对此,方创琳表示,碳排放会随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先增后降,城镇化与碳排放耦合过程实质是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研究表明,更发达城市群的碳排放绩效也越大,这意味着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在碳减排上具有不同的责任。因此,碳减排与碳达峰不能盲目跟风、急于达标,要立足实际循序推进,因地减碳。
方创琳指出,目前的减排策略大多针对生产责任制定,而较少考虑碳转移。城市群是全球碳转移的主要承接区,中国城市群在其中充当了全球低中端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因而承接了最多的隐含碳转移量。据统计,2013年中国因贸易被发达国家转移至国内的隐含碳排放量高达17亿吨,占自身工业碳排放量的25%。基于此,如果碳减排政策不考虑碳转移,发达地区会进一步向落后地区碳泄露,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减排目标的实现。
“建设碳中和型城市群是城市群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会上,方创琳提出了碳中和型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框架,即要实现低碳产业与布局一体化、低碳城乡建设一体化、低碳交通等设施建设一体化、低碳能源发展一体化、低碳市场一体化和低碳社会与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只有协调好城市群碳达峰与城市有序碳达峰之间的关系,才能引领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010-58301147 邮箱:hjshengtaixue@163.com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A座20层 邮编:100009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7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