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以“污水治理与生态修复”为主题的青年人才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圆满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承办,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污染水体源控与生态修复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北京林业大学态固碳与负碳技术研究中心协办。论坛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和资助,是“2024年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坛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召开的形式进行,吸引了近百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高校学者和优秀企业代表参与,共同探讨污水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凝聚青年学者力量,促进生态修复领域青年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论坛在主持人徐康宁理事的开场中拉开帷幕。徐康宁理事首先对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学者和企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见解,共同为构建美好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首先,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高白音包力皋发表致辞。他介绍了学会的主要品牌活动,包括京津冀生态修复实践研讨论坛、首都生态修复大讲堂等,重点介绍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此外,他还向大家分享了自己过去20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和总结,预祝论坛圆满举办。
随后,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书记周峰发表了致辞。他首先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污水治理和生态修复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论坛聚焦污水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为青年学者搭建交流平台。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建院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们利用这一次论坛能够充分交流和研讨,为污水治理与生态修复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期间,多位嘉宾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首先,北京林业大学王平教授分享了“非均匀流中植被阻力和泥沙输移机制”的报告。他介绍了研究水生植被水流中的水沙运动特性对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和研究进展,通过开展室内水槽实验,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不同植被排列配置下的植被阻力变化,重点介绍了建立的阻力模型,研究方法可以为优化植被配置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理论支撑。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昊分享了“污染物释放输移的气象影响及监测评估应用研究”的报告。她从研究背景、机理和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效益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这几个部分向大家介绍,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基于时空注意力和高泛化多层次监督的地表环境要素提取与动态变化检测技术,建立了基于LSTM/LightGBM与场景模板匹配相结合的污染物扩散态势推理模型,将科研成果作为知识在模型中进行训练,进而开展非点源污染的监测和扩散态势推理,其中包含多项机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徐康宁分享了“尿液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与团体标准介绍”的报告。他介绍了尿液源分离及其资源化的背景及工程进展,重点汇报了尿液资源化的微生物风险及团队的研发工作,目前已将相关工作制定成团体标准《尿液源分离排水与资源化技术指南》,正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杨青分享了“多因素限制下的生态修复潜力评估研究”的报告。他探讨了在水资源和复杂地形等因素限制下,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的修复潜力,介绍了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多因素限制条件下生态修复阈值识别、生态修复潜力评估,以及中国生态修复工程分区分类精细化管理政策启示。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冀泽华分享了“多源固废同步资源化与衍生环境功能材料研发”的报告。他探讨了多源固废的同步资源化利用,并研发具有环境功能的衍生材料,以实现固废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功能化,主要包括碱激发地聚物材料、碱激发地聚物材料、重金属稳定化材料和吸附催化功能材料。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刘亚涛分享了“新型聚酰胺水处理纳滤膜研发及微尺度模型机理研究”的报告。她介绍了新型聚酰胺纳滤膜的优势和制备方法,探讨了新型聚酰胺纳滤膜制备过程中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的掺入位置和影响机理,重点介绍了基于DSPM-DE模型的微观机理。
在产学研交流讨论环节,与会者积极发言,就污水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最后,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徐康宁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是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北京生态修复学会成立十周年的学术活动。希望借助论坛的活动搭建平台,促进青年科学家的交流,助力青年人才的成长,同时号召同学们加入到学会的各项活动中来。
本次论坛不仅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交流思想的平台,也为推动污水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将继续致力于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青年人才的成长,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污水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010-58301147 邮箱:hjshengtaixue@163.com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A座20层 邮编:100009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7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