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杂志社官网
  首页 > 热点 > 热评

治水仍需再发力,让母亲河永葆生机

发布时间:2023-02-02 09:15:45   来源:中国环境APP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据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监测数据表明,地表水质量持续向好,全国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向好,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海水水质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比例为8.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全国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洱海边“立此存照”,嘱咐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在汾河沿岸驻足凝望,要求“让一泓清水入黄河”;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西溪湿地步行察看,思考“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将目光聚焦绿水青山,用行动展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随着长江保护修复等一批标志性战役的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在全国推开,碧水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全国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了84.9%,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了消除,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8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586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水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不同流域、行政区划和行业。各地应以流域为单元,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全流域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城乡生活等污染协同治理,系统开展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实行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的防治措施,变“九龙治水”为“全域治水”,及时破解和消除部分支流重治城区轻治郊区、重治上游轻治下游、重治局部轻治整体等问题,持之以恒、综合施策。

比如,浙江打造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精准治水、全民治水“五水共治”升级版,深入推进新“三五七”(“三年加压奋进,数字智治补短板;五年变革重塑,人水和谐立标杆;七年成效显著,绘就幸福新画卷”)、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重点工作,推进水生态环境由“清”到“美”蝶变。2021年,山东、河南两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省际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由于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山东根据协议兑现河南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鲁豫、黄河实现多赢。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殷殷期盼。而水环境保护又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久久为功。要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扎实做好源头管控,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促使排污单位落实治污主体责任;划定治理单元,“一河一策”精准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保护,切实满足重要水体的生态用水底线需求。巩固提升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实施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守好城乡居民的“水缸子”。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追求过高的优良水体比例,而是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高质效,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体黑臭问题。积极探索污水处理协同减污降碳有效路径,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让母亲河、母亲湖永葆生机活力,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战术上,要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准确把握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内在要求,坚持问题、流域、污染因子、治理和保护措施精准。坚持用法律武器保护和治理水环境,严格执法监管。要遵循客观规律,科学施策,提高污染治理和保护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在组织上,要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推动形成治污合力。在行动上,要围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重点海域治理以及长江、黄河治理攻坚战制定作战方案,统筹实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实施河(湖)生态系统修复,不断提升水体净化能力。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热门排行

最新发布

阅读推荐

精彩图片

精彩专题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010-58301147 邮箱:hjshengtaixue@163.com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A座20层 邮编:100009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7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