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近日因喊话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而火爆出圈。在社交平台上,中核集团发文表示: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并配发一张展示由中核集团牵头研发的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以及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的海报。随后,一波央企力量团建式报到,掀起巨大的舆论浪潮。
借助科幻电影热点,展示中国制造硬“核”科技,实现科幻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中核集团借助电影热度,在互联网平台掀起一波核知识硬科普。内行看门道,对生态环境宣教部门来说,中核集团这波“蹭”热点,能得到哪些核能科普宣传的启发?
1月30日晚,中核集团一条力挺《流浪地球2》的微博火出了圈,引得万千网友直呼真的硬核浪漫,导演郭帆也“瞬间泪目”。
“大国重器,这种互蹭热点我们喜欢” “独属于中国的浪漫”“这大概是最强联名了吧”……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是“让科幻照进现实”的“霸总”发言。
此后,微博话题#中核集团力挺流浪地球#、#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中核喊话流浪地球#纷纷登上热搜。据国资委官方数据,3个话题累计阅读量近两亿,传播效果凸显。
在国资小新微博与中核集团微博进行双向互动之后,包括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船舶、中国建筑、中国移动在内的多家国资央企联动发声,报名为“科幻变成现实”出力,展示中国制造硬“核”科技,央企力量在微博掀起巨大的舆论浪潮。
除了在微博硬核联动,中核集团抖音、知乎等官方账号纷纷登上各平台热榜,给广大网友秀了一波“硬核浪漫”。
在知乎上,有网友问到“科技工业的发展与科幻的关系是什么?电影里涉及的核科学内容都有哪些”等问题后,中核集团还请来专家进行科普解读。
核电要发展,科普至关重要。有专家曾表示,“核电发展对公众而言,第一是科普,第二是科普,第三还是科普。中国核电要健康发展,首先要过公众心理关口,通过科普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
世界范围内,“反核”“恐核”的声音一直绵延不绝。据《“双碳”背景下核能优势公众认知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公众希望获得更多的核能知识中,排在前三位的便是安全影响、健康影响和环境效应。
为何大家会“恐核”呢?其中有一定的深层次原因。有专家分析,在二战期间,广岛、长崎上空的那两朵蘑菇云所带来世界末日般的巨大伤亡,是所有“核恐惧”的根源。此后,有关核武器、日本福岛核泄漏、核废水排海等字眼都刺激着公众敏感的神经。由核事故引发的滞后和扩散效应是其另一主要原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等事件,给人们内心蒙上阴影。
因为核能的特殊性,核岛反应堆被全部置于严密的安全壳内,这就使核电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进入新时代,核能作为全生命周期不排放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在全球都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随着核科技发展,核电、核能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了推动核能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核科普就显得尤为重要。核科普是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对于全面提高核科学素养、营造核能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
伴随核能事业的繁荣发展,核科普不断创新路径,正在迈向谈“核”容易。“政府、专家、核电企业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构建起系统化、专业化、高水平的核科普工作机制。这次中核集团和《流浪地球2》的梦幻联动,对核科普宣传起到了正面效果,可以说为科普跨界创新打了样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说。
中国环境报舆情工作室进行复盘后,总结出宣教部门巧妙谈“核”科普的一些方法。
巧借热点,引发舆论关注。造势不如借势,中核集团这次借助《流浪地球2》的火爆来进行核能科普,就是一个较好的“借势”范例。电影本身带来的热度和公众关注度,以“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标语式、口号式的方式向观众喊话,在激发公众强国热情的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宣传核能发展建设、核技术应用创新等情况,达到了良好的科普宣传目的。
“这次喊话,表面是‘蹭热度’的品牌营销手法,但更是一种国家文化软实力、科技硬实力的新媒体传播方式。”郭万超说。
巧借热点对于宣教工作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科幻电影、综艺节目或者是公众人物触发的话题热点,都可以借“势”。应及时关注这些社会热点,增强利用社会热点造势抓住公众眼球的敏感性和能力,借机宣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跨界融合,打造宣传亮点。近些年,跨界合作愈发多见,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海南昌江核电科普教育基地推出第一家核电科普工业游,以核电为主的工业旅游元素与木棉为主的原生态旅游元素相互结合,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和趣味性。
这种跨产业合作不仅丰富地方旅游业态,实现了与周边旅游项目开发“同频共振”,又充分借助地方旅游行业的力量,加大了核电科普的宣传力度和效果。
通过核电科普旅游示范点能让市民近距离观察核电站运行情况,揭开核电站神秘的面纱,感受现代化、高科技的新能源发展优势。“核电游”也将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一种选择。
向公众开放,拉近距离。核科技属于尖端技术,从事核科普需要一定的门槛。其中邀请专家、科研人员进行科普解读是最传统也是最权威的科普宣传方式。生态环境宣教部门可以邀请系统内的核专家,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讲解核知识,为公众答疑解惑。
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邱成利曾指出,科学传播的方式很多,除了讲课、讲座、讲解、做科学实验、微视频、直播等活动,有计划地建立一批核科普场馆,让公众走进科技馆,了解到核电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多地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三门核电修建1200多平方米的工作展厅,充分利用三门核电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开展核宣传。 上海核工院打造核电厂全周期、全领域的20人的科普团队。利用VR/AR、模型多种展项形式,向公众全面介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创新成果在填补产业领域空白和国家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
打造IP,推动核能科普产业化。在当前互联网传播语境下,IP成了备受关注的热词。日前,中核武汉成立首个核能科普创新工作室,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魅力之光”核科普品牌,还上线了国内首个核电文创店及“双C”萌宠卡通形象。通过打造首个核能云端博物馆,设计核科普系列IP,完成了公宣产品艺术创作标准化工作。
开展宣教工作不妨顺势而为,借助IP的力量,打造核能+IP的模式,增加关注度,以此增强科普传播力,可以积极和核电企业开展相关合作,加强科普内容生产向品牌化转型步伐,打造特色的核能宣传品牌,推动核电创新科普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加快核能科普宣传创新优化,更好赋能中国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核科普知识的传播。”党的二十大对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也标志着中国核电创新科普工作迈出了产业化开发的新步伐,形成了数字化推进的新载体。
如何做好核能科普宣传工作,还值得宣教部门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利用多元化方式达到科普宣传目的,让公众走出“核恐慌”,树立起安全利用核能的信心。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010-58301147 邮箱:hjshengtaixue@163.com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A座20层 邮编:100009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7522号